《金字塔报》采访中国驻埃使馆文化参赞聂国安先生

中国第一个海外文化中心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聂国安先生:文化中心的建立是为了让中国人了解你们(埃及)的文化同时也使你们(埃及)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

中国是拥有最古老、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的民族之一,她在知识、艺术、哲学以及阿中人民的友好关系领域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对巩固在21世纪的双边关系有着必然的重要性。自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加强与阿拉伯之间的友好关系都极为重视。1946年起,在一些大学里就建立了阿拉伯文化和语言系,如今,这些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培育为阿中事业服务的人才的重要基地。

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大学就开始派遣留学生前往埃及,致力于与埃及大学建立校际关系。时至今日,中国阿语界的师生们仍然在为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交流发挥着桥梁作用。

为了发展这种关系,几个星期前中国在开罗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基于"求知不辞中国远",我们与文化参赞兼文化中心主任聂国安先生展开了一次对话。聂先生精通阿拉伯语,并于30年前在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过阿拉伯语。

建立文化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文化中心致力于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展中埃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随着新年的到来,我们将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固定的日常活动,如汉语教学;为青年人开放藏有各个领域图书、资料的图书馆及向所有读者的借阅处等。第二类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术、文化座谈会、研讨会、举行电影演出、报告会以及艺术展览等,在我们的文化工作中有着许多向埃及人民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

文化中心的活动与开罗中国大使馆的工作有什么区别?

使馆是一个政治机构,其中有文化参赞。而文化中心则是一个向所有埃及公众开放的民间机构,不是一个官方政治机构。

为什么选择在开罗建立中国第一个文化中心?

中国政府计划在海外共开设13个文化中心。我们从埃及开始是因为埃及有着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地区乃至国际范围内,埃及都发挥着很大的政治作用。自古以来,埃及就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中国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两国还有着两国领导人建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合作关系。

你们已经制定了向埃及人民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语言的计划,那么,是否也有相应的计划来使中国人民了解埃及和阿拉伯的文化呢?

在中心计划中,除了向埃及人民介绍中国文化外,还会将埃及的文化、历史、政治介绍给中国人民。每年都会有许多中国的代表团、旅游者来埃及,通过文化交流及合作,参与文化中心活动,文化中心(旅游、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将召开中埃双方的见面会,藉此,可以使双方都能够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观点。

中国读者对埃及文学的了解程度如何?

在中国有许多文学爱好者都非常了解埃及文学,特别是纳吉布 马哈福兹,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并被译成了各种语言。同时,还有其它大作家的几十部作品也被翻译成了中文。这样,中国读者便可以阅读大量的埃及文学作品了(还不包括一些人可以阅读原文)。

中文翻译活动是否非常活跃,足以向中国读者介绍埃及文学?

中阿文之间的互译是不够的,我们努力增加更多的翻译作品,不仅从阿拉伯语译成中文,而且也由中文译为阿拉伯语。这些都是为了加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埃、中两国同属相似、相近的东方文明。

中国是否有振兴翻译事业的计划?

在过去,翻译工作由政府指示,而现在则取决于翻译者的爱好和意愿,因此在中国没有政府的翻译计划。20年前,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政策,这种改革,深入到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文学翻译领域。因此,政府不能强迫任何人去翻译某一种书,而是由文学家和翻译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及自己愿意翻译的作品。

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文化、文学活动?

中国有一大批年龄介于30到50岁的新生代作家、文学家,他们是非常热情的一代,因此,中国的文化、文学活动是非常热烈的、鼓舞人心的,特别是在大城市的青年知识分子之间。就在几个星期之前,上海作家协会的一个代表团来到了埃及,并在访问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时与埃及作家协会的同行们举行了座谈。

 
     

  精彩图片 更多

  驻外中国文化中心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在国外设立的第八个、也是在亚洲设立的第二个文化中心。

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贝宁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政府在非洲大陆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开罗中国文化中心
新世纪我国政府在海外开设的第一个大型文化中心。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政府首次在西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
2003年9月19日,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落成并对外开放。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亚洲地区开设的第一家中国文化中心。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2008年5月26日,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