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与马头琴  
 
 

在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到深情委婉的马头琴,自然会被她纯美的音色及草原风格的演奏所吸引,领悟到蒙古民族勤劳、朴实的品格。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历史传说 

马头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时称朝尔。马头琴的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动人的传说。苏和与小白马的故事,不仅被蒙古民族的人们所熟知,甚至东渡日本,被编为儿童文学广泛流传。相传马头琴是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一天傍晚,苏和放羊归来,路上看见一个没有主人的小马驹,苏和怕狼把它吃掉,就带回家来。小马驹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很快长大,浑身雪白,非常惹人喜爱。有一年那达慕上举行赛马,王爷的女儿要选名最好的骑手做丈夫。邻近的牧人鼓励苏和参加,比赛中小白马得了第一名。王爷一看,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人,便不提招亲之事,反而对苏和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留下,赶快回去吧。"苏和气愤地说:"我是来赛马,不是来卖马。"王爷恼羞成怒地喊道:"小白马是我家马群里的马驹,一个穷小子哪有这样的好马。"就这样从苏和手里抢走了小白马。王爷得到了小白马,欣喜若狂。有一天王爷想骑这匹小白马,谁知还没有坐稳,白马猛地把王爷摔在地上,他爬在地上大叫:"给我抓住,抓不住活的就射死。"侍人追了很久,也没追上,最后乱箭齐发,小白马身受重伤。受伤的小白马坚持跑回家,死在主人面前。一天,苏和在梦中,看见小白马回来了,非常高兴。小白马却轻轻地说:"亲爱的主人,我也不愿意离开你,但还得走,为了解除你的寂寞,就用我的筋骨做一个琴吧。"苏和醒来之后,按照小白马的话,用腿骨做柱,头骨做筒,尾毛做弓弦,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模型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天带在身边。苏和与小白马的故事,反映了蒙古民族对马头琴情有独钟的缘由,也生动地描绘了游牧民族与马的深切感情。

 马头琴艺术特色

 最初的马头琴琴箱是用一块整木刳制而成。后经过加工发展,始将其音箱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马皮、羊皮(现改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马尾或尼龙丝作琴弦和弓毛。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该乐器适用于独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艺乌力嘎尔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音、柔弦、拨弦、弹弦等。马头琴的演奏风格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如目前流行的科尔沁派、土尔古特(地名)派等。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曾与周思来总理合影留念,齐・宝力高组建的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曾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演出。 

马头琴构造简单、携带方便: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形的半身像。蒙古民族非常珍爱马头琴。走进一座普通的蒙古包,一把高挂在“哈那”(即用木架组成侧壁)上的马头琴会映入你的眼帘。你须整洁衣冠,洗净手掌,拿下马头琴拉上一弓,就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1 2 下一页
 
精彩视频 更多
安代舞
艺术 更多
多姿多彩的蒙古族舞蹈艺术
蒙古民族与马头琴
习俗 更多
鄂尔多斯婚礼
摔跤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