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娱乐生活60年 娱乐载体演变史

音乐载体4-Mp3

MP3之于前三种媒介的突破,是来自于音乐本身的非物质化重现。在这种技术下,音乐再度成为一种可以任意复制,几乎不见成本的非实体,没有可以摸在手中,看得见大小的CD和卡带,人们突然发现价格对于音乐来说只是个道德标准。Mp3为一种数字音频编码和有损压缩格式,它通过一个算法使得人类听觉不会识别出被丢弃的音频部分,从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频数据量,容量极小。对于大多数用户的听觉来说,Mp3的音质与最初未经压缩的音频相比,没有明显的下降。不过一旦把MP3通过高质量扬声器如组合音响进行播放,那MP3的缺点又会被暴露。但终有一天,这个损失会通过技术手段恢复,Mp3的后续者足以承担。

Mp3的出现也真正把音乐随身播放器弄到迷你体积的程度,它可以藏身于口袋,演变出不同形状、许多品种,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出行时收听音乐 的需要。借助MP3的兴起与流行,苹果iPod的占有率顺利击败称霸几十年的索尼Walkman。MP3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远不止于此,它能储存于电脑、手机等终端,即便后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国内依然吃得很香。因为Mp3所带来的理念是挑战版权的,卡带和CD都未能完全消解的价值残余,被互联网轻松抹去。革命性的“免费”是Mp3最大的特性,播放器可以融合到手机、掌上电脑里,在下一个六十年里,它真的会成为了古老的唱片产业的掘墓人。音乐载体5-收音机

早在电视诞生时,就有人预言收音机的消亡,可几十年过去了,电台里依然传出最流行的歌曲。从黑胶碟到Mp3,从商场里买碟到网络下载,为了拥有一首音乐,人们付出了不同方式,可只有这一种免费的聆听,几乎没有变过,也毫无消逝的迹象。

无论是六十年前摆在案头的老式电子管,还是三十年前少年宫里组装的半导体,都在用同一种方式“无私”的向人们传播着音乐。现在走在路上,耳机里听腻味了Mp3,还是会转到本市某个调频FM电台,听听最新的单曲排行榜,有了和世界交流的激情。快速、新鲜、免费,这是电台经历百年依然健壮的原因。主持人还是像几十年前那样,播一首单曲,聊两句评论,接几个电话,很随意,很简单的生活态度,充满了饱满的生命力,音乐也如此。

电影

电影的作用,曾经一度被政治化,超越了更为古老淳朴的音乐,也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娱乐文化形式。黑白故事片和露天电影院,成了那一代人的记忆。五六十年代里,一个大院,几个单位的大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影片和明星,背得出台词的共同记忆,在并不丰富的物质年代里,兄弟国家的“老电影”就是一种传奇,纯粹的摒弃任何商业,成为了小崔们的美好追忆。

电影载体1-胶片

60到70年代,电影的正常发展受到巨大冲击。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内地涌现出一批具有国民级影响力的影片,比如谢晋导演的作品。这一期间,城市里的人们依然能在电影院、剧院戏院观赏到胶片画质的电影,译制片、日本片等等。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人们,露天电影是与同一时期黑白电视并存的独特记忆。80年代,电影热潮可以透过《大众电影》杂志的销量和百花奖的参与热情来反映得知。对电影导演来说,那样一个充满热情观众的美好情景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

除了胶片之外,当时的人们也看不到其他形式的电影。后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电影院不断倒闭关门。不过在1994年,内地开始引进票房分账式大片的政策,其中以《泰坦尼克号》的出现最具影响力,电影院及其电影服务行业重新迎来复苏生机,中国电影借此跟上了世界潮流。而至今,胶片依然有着再高清的电视、高清(HD)拍摄都无法超越的质感和影响力,很大一批人坚信电影始终要回归银幕和胶片。

电影载体2-录像带

能够挑战电影地位的,还要算电视机,但中国的情况又不同于当年的好莱坞危机。准确的说,挑战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的是电视,而掏空电影院的,则是八十年代街头大大小小的录像厅。80年代电视机在中国迅速普及,与电视机配套的录像机跟着走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电视节目也不丰富,它既可以弥补电视的单 一缺陷,用来看电影,实用性极佳。录像带在不同人之间流传借阅,互相拷贝复制,读到掉磁卡带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一方面这也是内地电影放映场次和影片内容跟不上观众的一个体现,人们自然要去寻求更为便利的途径,观赏到更新奇的电影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

从80年代到90年代,受当时港片兴盛等多方影响,录像带领域基本维持着以香港电影为主体、外国片为辅助的受众欢迎模式。许多人在录像带里认识了吴宇森、徐克以及史泰龙和施瓦辛格。多数民众不会费心去认什么导演,传到手里刺激好看的就行了。总之录像带和录像厅的美好时光,在中国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最后被VCD终结,因为没有强大的录像租售商反对,其被淘汰的阻力反而比国外小些,这也算是中国观众的幸事。

电影载体3-VCD

数码化技术带来来CD,也带了LD和VCD。90年代初,数据压缩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一场影视技术的革命,迅速淘汰了卡带和录像带。VCD制式本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光碟上存储视频信息,携带上比录像带方便,图像质量和音质也不差。中国企业也赶上了VCD的潮头,万利达、先科、步步高等品牌展开了大混战,版权的问题暂且不管。总之VCD很快占据了中国内地市场,它的背后依然是不计其数的香港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其中以盗版为多,满足了新一代影迷的渴求。

相比于80年代时录像机的偏高价位,90年代后以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家中买台VCD机是更加容易的事情。录像厅老板闻风而动,赶紧添购了VCD 机,依然能够招来大小青年的频繁光顾。VCD无论是1.0还是2.0,其实清晰度都远无法和后来的DVD相比,甚至较VHS格式录像带都不占太大优势,但VCD的家用普及化和盗版碟片一再跌价,片源的丰富终于培养出了固定消费群,为真正的数码DVD时代打好了群众基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