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蒙古舞蹈(二)  
 
 

"好德格沁"假面舞

"好德格沁"是我国清代蒙古族地区比较流行的舞蹈,同时期广泛流传的舞蹈还有"盅碗舞"等。

"好德格沁"是蒙语,意思是"丑角"或"闹红火",关于它的产生源自于民间一个叫做"白老头"的传说:很久以前,一群妖魔作祟,将美丽平静的草原搅得乌烟瘴气,为了避免草原上生灵涂炭,人们从很远的地方请来了神仙"白老头"一家,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将妖怪赶跑了。可是神仙还是要回到他居住的地方,为了防止他走后妖怪再次前来作怪,"白老头"告诉牧民们一个镇妖驱邪的方法……

此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的三天里,当地的牧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起表演队伍,戴上"白老头"等形象的假面具,反穿着羊皮袄,走乡串户地游动表演。在表演前,要把假面具放在寺庙里颂经三天,然后从这里起程开始表演,表演过程分为"路上行进"、"院内打场"、"室内坐唱"三个部分,舞蹈动作主要以"端腿蹉步"和"挥臂甩绸"前进为主,也可以变换队形,伴奏乐器主要是大鼓和镲。

表演队伍要连续行进三天,从一家换到另一家,连续不断,直到深夜。三天的表演结束后,所以的村民都要同表演队伍一起在空旷的地区点起篝火狂欢共舞,表演者们这时可以将面具摘下扔进篝火里,篝火燃尽了,假面具烧完了,一年一度的"好德格沁"舞蹈表演也就结束了。

两个小伙子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马步舞

在蒙古族人民的心里,马不仅是生产和生活中的好帮手,而且是神圣吉祥的化身和兴旺的象征。因此,有关马的舞蹈形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流行着"牧马舞"、"厄拉特走马舞"、"祭马舞"等多种与马有关的舞蹈形式。

马步,就是用舞蹈的步态来模仿马的各种动作,这其中又包括了轻骑马步、轻跑马步、奔驰马步、刨吸马步、技巧马步等五大类复杂的动作。在跳舞的时候,仅仅手的姿势就代表了勒马、扬鞭、套马、牵马、拴马等等多种动作特点;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多样了,有左右翻腾、跃马大跳、仰身转、打马转等。

在观赏舒展流畅的马步舞时,你仿佛正置身于美丽浩瀚的大草原:他们一会儿像牧人悠闲地骑在马背上遐想;一会儿又像马群从远方风驰电掣般地疾驰而来,荡起阵阵沙尘……

有马群的地方,就会有关于马儿的舞蹈,勤劳善良的蒙古族人民就这样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编织着美好生活的欢歌劲舞。

树鸡舞

树鸡舞,是儿童游戏舞蹈,有模拟树鸡蹦跳和飞翔的动作,由两人参加。游戏前,先定好目标距离,站成横排,然后比赛,看谁先到达终点。起舞时双膝深蹲,双手扶在膝盖上,先是原地上下小动,闭嘴发出"嗯嗯"之声,头和肩左右摆动,犹如树上乌鸡来回甩头模样。继之,双脚曲线向前蹲跳,间或也出现用两臂展开上下摆动表示飞翔,并快速旋转的动作。在作蹲跳的舞步时,边舞边唱、边呼边跳。 

双墙秧歌

于明末清初在托县地区的民间社火活动中形成的内蒙古西部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当时,在县城附近有前墙和后墙两个村落,那里聚集着很多秧歌能手,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两村联合起来闹秧歌,故得名。规模浩大,参加表演的有100余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表演的节目有30多个。

圆舞

这是流行于布力亚特蒙古人中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形式。每当暮春或盛夏,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布力亚特人便聚集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男女老幼手牵手,开始跳起圆舞来。

布力亚特学者M.H.罕加罗夫,曾对布力亚特圆舞作了颇为详尽的描写:"男女青年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一开始由左向西慢慢移动并唱着音调悠长的歌曲。如果由右向左跳和不围成一个圈,认为是一种灾难的象征,因为只有精灵在跳舞时才围成半圆形的圈,并由右向左跳,过一会之后,舞蹈者相互靠拢,快速跳动,这时仍是由左向右跳,但歌曲则由悠长的转为快速的......。通常,有一个老太婆或老头首先开始舞蹈和歌唱。因为,据布力亚特人说,青年人在人数众多的集会上不能领先跳舞和唱歌。"

上述记载清楚的证明,布力亚特圆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集体歌舞形式,尚保留着氏族部落时代的遗风。单从其表演方式来看,它同忽图剌汗"率其士卒,绕树而舞"的"迭步先"(踏歌),以及元代蒙古人"踏歌尽醉营盘晚"的集体歌舞堪称一脉相承,二者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1 2 下一页
 
精彩视频 更多
安代舞
艺术 更多
多姿多彩的蒙古族舞蹈艺术
蒙古民族与马头琴
习俗 更多
鄂尔多斯婚礼
摔跤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