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文化人物    
     
       
最具价值的华人画家赵无极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在赵无极画展的前言中写道:“他的油画和石版画十分迷人,使我同时想起克利绘画的神秘和倪瓒山水的简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无极是当今画坛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程抱一先生曾这样评价赵无极的艺术创作:“他吸取了西方艺术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精彩。”

无极先生早期酷爱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等古典绘画风格,深受毕加索、马蒂斯和克利等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影响,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但自1954年起,他的创作风格转入抽象,作品中不惜使用类似甲骨文或钟鼎文的抽象符号,用虚无空间和变幻色彩表达东方神韵。后来,他的创作表现手法更加自如无矩,笔触自由,大片颜色随灵感而动。

在力求“不复制自然而再现自然”的创作中,他经过了多次自我否定的痛苦历程,“遵规守矩不是创作”。他在回忆创作一生时曾表述,面对前一日的画幅作品,他在不肯乖乖顺从其意志的色彩和空间里挥笔,并在与绘画日复一日的“争斗”中得到莫大快乐,尽管也曾气馁和疲倦。赵无极不愧为一位潜心创作的艺术大家。除绘画外,他对别的事情看得很淡。问到一些具体事情时,他总是说,这需要问夫人弗朗索瓦兹。

赵先生认为,画家要用画来说话,且一直坚持“画家说得越少越好”。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由世人评说。其在谈笑中介绍道,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心中的绘画,并在不断创作中得到乐趣。现在他每天仍坚持四五个小时的创作,但为了保持体力并做到能在画架上爬上爬下,他每周在教练的指导下坚持打高尔夫球。据其年已花甲的夫人弗朗索瓦兹介绍,赵先生每年还经常到位于枫丹白露的乡村别墅挥笔作画,更大的画室里存放了好多已完成的画幅,其中包括曾专门为夫人而激情创作的题为《红》的作品。

曾在国内不被认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赵无极就已在西方画坛崭露头角,可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80年代初,国内同胞才得以见识他的作品。

赵无极应好朋友贝聿铭之邀,为他设计的香山饭店创作了两幅大型水墨壁画。当时,旅游局方面没有人了解赵无极是何许人物。那两幅被贝聿铭誉为“有点睛之效”的作品被送去托裱,因画面太大,案子上放不下,只能在地上进行操作。赵无极和夫人前去察看时,发现辛辛苦苦画好的画放在满是尘埃的地上,连铺垫的废纸都没有一张。他没表示任何不满,只是让夫人帮忙将画卷起来,自己从门后找来笤帚把地打扫干净。

赵无极的妹妹为他抱不平,上书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很快,文化部向赵无极发出了回国办展览的邀请。1983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美术学院(前身为赵无极的母校杭州艺专)分别举办了他的画展,赵无极旅法35年后,终于在自己的祖国举办了画展。然而,画展上,很多人站在大师的画作前不以为然地议论着:“这画的是什么?分明什么都不像。”“到底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画也能在美术馆展出。”赵无极深感自己与故国、与同胞的隔膜之深。

好在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国内艺术爱好者开始读懂赵无极的绘画语言。

1999年,《赵无极绘画60年回顾展》举办,先后在上海和北京吸引了大批观众。展品囊括了自1935年赵无极涉足绘画领域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105幅,清楚地呈现出画家的创作历程。

进入21世纪,赵无极的作品更是连连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拍出高价:2007年5月,赵无极的一幅作品在香港拍出2944万港元的高价。在2008年11月的佳士得秋拍中,赵无极早期作品《向杜甫致敬》以4546万港元成交,创下他本人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三段姻缘

赵无极一生有过三段姻缘。在杭州艺专期间,赵无极与谢景兰相识并相恋,1941年,两人在香港注册结婚。1948年,两人一同前往法国。9年后,这对同甘共苦了多年的艺术家黯然分手。

离异后伤心失落的赵无极决定离开法国散散心,到香港时,赵无极在一个朋友家里,认识了一位叫陈美琴的电影演员,并对其一见钟情。两人结婚后,回到巴黎。然而,1972 年,年仅41岁的陈美琴因病去世,赵无极伤痛之余,创作了一幅巨画《纪念美琴》。在随后的一年半中,赵无极始终无法提笔作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