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彭清一关于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片段记忆

 从流浪儿到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彭清一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文化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为了搜集保存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我们找到了舞蹈家彭清一,听他讲述几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一次走进金色大厅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加每两年一届、每届历时半个月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简称世青节)。每届联欢节团中央和全国青联都要在国内选拔大批优秀的青年文艺和体育工作者参加。彭清一在1951年被选拔为中国青年文工团舞蹈队的成员,赴德国柏林参加第三届世青节。

“那段日子非常充实。”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青年文工团的日程总是排得密密麻麻,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民主德国、苏联、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参观,交流,欣赏歌剧、芭蕾。“即使看不懂,也要使劲鼓掌;不能大声讲话,要认真学习;要展现出新中国的精神风貌。”大家每天早上6点集合,因为彭清一要负责叫每个同志起床,所以每天5点半就要起床。“一直到今天,我也坚持每天5点半就起床”——那个时期的每一件事都深深影响了彭清一的整个人生。从8点半大家就要开始一天的排练,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即使在国外,彭清一也一刻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当时,彭清一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学习舞蹈和练功的资历都很浅,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虚心向国内外专家请教,“我恨不得一口吞下这些名家的所有学识”,学习笔记记了满满十几大本。他在国内的时候,练芭蕾舞的转圈费了很大劲也总是不得要领,在罗马尼亚,经一个专家指点后茅塞顿开。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彭清一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舞蹈和文化素养。

彭清一总说文艺工作者就是一名战士,要“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样的思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因为这个时期,彭清一受到了最严格正统的组织纪律教育。彭清一还记得在民主德国时被文工团团长周巍峙批评的一件事。当时在餐桌上吃面包,他涂了黄油、果酱,还加上了一层白糖,周巍峙严肃地走过来说:“彭清一,你不看看东德现在什么情况,他们也很困难。你涂了黄油、果酱还不够?为什么还要涂白糖?”从此彭清一牢牢记住了一点:他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新中国的形象!有着极其强烈的国家意识,是那一代艺术家的共同特点。“一伸腿一抬手都是国家形象”,无论是饰演一个小角色,还是担当主要角色,站在舞台上的彭清一都会忘了他自己,充满激情地饰演好每一个角色。彭清一和他的同事们带着国家的荣誉感、历史的使命感,在那次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以极富民族特色的《红绸舞》、《西藏舞》为祖国赢得了两枚金质奖章。1951年8月,在东德参加完世青节的演出后,文工团便开始了在东德各地和欧洲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巡回演出。“那时外国人看到我们的女同志时,总是喜欢看脚,而我们的女演员们就故意把步子迈得大大的,让他们看清楚我们新中国的女性是不是小脚。”而看过《红绸舞》的外国人纷纷感叹:新中国的红火烧起来了!中国青年文工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

说到这段让彭清一骄傲和记忆深刻的艺术和人生经历,还不能不提到他们代表新中国艺术家第一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往事。奥地利是当年欧洲之行中唯一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金色大厅当时正好处于奥地利的四国轮值中苏联当执的日子,他们得以把新中国的音乐舞蹈艺术带进了音乐艺术的著名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从1951年开始,彭清一几乎每年都会出国演出访问。作为文化使者,他先后随团访问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苏联就去过10次——向世界宣传中国,向各国人民展现中国民族舞蹈艺术。

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交流不仅对于彭清一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对于新中国的整个文化事业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不仅为全国多个文艺团体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分子,更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管理经验先后成立了一大批完全不同于旧社会戏班子的新型文艺院团,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影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基本改变了旧中国文化事业积贫积弱的局面。例如,以1951年出访的中国青年文工团骨干为主要成员,1952年,在刘少奇、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新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后来赫赫有名的东方歌舞团、中央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皆脱胎于此。

1 2 下一页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我们的十月一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幸得夕阳无限好,更喜朝霞向天歌 —王嵎生大使夫妇谈文化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