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陆与台湾、内地与港澳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形成了往来热络、互动频繁的良好格局,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台湾篇
2008年8月8日晚,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由高金素梅带领的台湾少数民族110人组成的表演队伍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他们用嘹亮的歌声和奔放的舞蹈,把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在奥运这个世界性的大舞台上,他们高唱:“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这一幕的出现,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民委主持的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是分不开的。
2008年8月8日,来自台湾的高金素梅文化团队在“鸟巢”表演《我们都是一家人》。
大陆与台湾少数民族的交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台湾几位少数民族人士造访国家民委,要求了解大陆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开始了大陆与台湾少数民族的接触和文化交流活动。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民委相继邀请台湾少数民族参加了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二、三、四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第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及“爱我中华”海峡两岸各民族书画家联谊会等大陆主办的全国性少数民族大型活动。
2002年,首届“明月共潮生——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晚会”在北京举办;2005年,首届“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活动”在海南举行……到2008年,在两岸少数民族社团的共同努力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四届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活动、五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研讨会”,吸引了岛内少数民族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成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
2007年10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携夫人连方瑀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观看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大型民族歌舞《2007天地祥云》。(张广艳 摄)
除了把台湾少数民族同胞邀请来,入岛举办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2006、2007年,中央民族歌舞团应邀入岛进行交流演出,受到台湾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
少数民族教育及学术交流日渐频繁
1996年,国家民委组派了大陆民族院校校长代表团访台,与台湾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此后,两岸少数民族在教育和学术方面的交流逐渐频繁。2002年,中央民族大学与台湾实践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是大陆民族院校首次以《协议》形式与台湾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高校与高校的交流中,大学生也收益匪浅。1998年国家民委与中国科协、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生物科技夏令营活动和2002年中央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青年学生参访台湾活动,共同开启了两岸少数民族青年学生交流的新局面。2006、2007年“民族风两岸情—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活动”分别在台湾和大陆举办,两岸近百名各民族大学生参加了互访联谊活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成立“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大学生联谊会”,搭建起两岸少数民族大学生相互了解的桥梁。
2006年11月,西南民族大学师生到台湾进行交流。交流虽然短暂,但友谊的种子已经播撒在他们与台湾政治大学的学生心中。(崔彦伟 摄)
报道回放:
两岸大学牵手合作
2006年11月10日,西南民族大学的师生们到达台湾东华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两校签署了为期5年的校际合作协议并互赠纪念品。此次签署协议,旨在将近年来两校学者间的学术访问、交流提升到校际合作层面,在开展校际互访、互派教师讲学、进行学术研究领域的合作以及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加强协作。
2006年11月14日(《中国民族报》587期)
“初试牛刀”赢得喝彩
2006年11月23日至26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进行的名为《天地祥云》的演出是中央民族歌舞团二度赴台,与8年前相比,不仅演员阵容超出近一倍,而且仅空运来的道具、服装、布景就超重2000多公斤,被台湾媒体称为“超重量级”的演出。
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贝宇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和台湾同胞有一样的肤色,一样的语言,此行让我们期待很久,也兴奋很久。相信我们十几个民族的演员带来的近20个节目,能够加深两岸观众的相互了解,使此次活动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2006年11月17日(《中国民族报》588期)
连战希望两岸加强民族文化交流
2007年10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携夫人连方瑀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观看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大型民族歌舞《2007天地祥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两岸多加强民族文化交流。
关于开展两岸民族文化交流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意义,连战认为,文化交流是基础、是根本,两岸应该做得更多、更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当谈到两岸的民族文化交流时,连战说,我们应该给主办者更多的鼓励,他们在默默地做着这项工作,很用心、也很投入。“我非常钦佩他们,两岸应多加强这样的合作。”
2007年10月9日(《中国民族报》677期)
港澳篇
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港澳地区回归祖国后交往日多,丰富多姿。
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2004年以前,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主要以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和文化单位派员赴港澳参加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进行讲学和演出、参加培训,接待港澳地区到内地的考察、访问团体,邀请代表参加内地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体活动为主。2004年以后,除继续邀请港澳地区的代表参加全国的少数民族活动外,在港澳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时代新风貌成为重要内容。
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周”期间,衣着艳丽的各族学生吸引大批香港市民驻足拍摄。(常晓虹 摄)
2008年5月,56个民族的学生代表在尖沙嘴迎接奥运圣火。(常晓虹 摄)
2004年12月,为庆祝澳门回归5周年,国家民委在澳门举办《中华情缘──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特展》,展出了锡伯族杨一墨等60多位少数民族著名画家的作品。2005年7月,国家民委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了《中国藏传佛教文物展》。2006年9月,国家民委组织代表团参加澳门青年联合会成立庆典及“庆祝国庆,展现民族风情”活动。2007、2008年,国家民委与香港方面合作,连续举办两届“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
密切香港和内地青少年的联系
2006年1月,由中央民族大学56名各民族大学生组成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交流团”赴香港交流。通过在3所大学和7所中学进行座谈、同台演出、参观校园和谈心等活动,增进了内地和香港大学生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谊。2008年3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中央民族大学与香港“心系奥运青少年交流系列活动”访问团的联欢晚会,并协调了以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团为主要阵容的首都高校“青春奥运·微笑北京”大学生艺术团举办了以迎接奥运为主题的专场演出。
报道回放:
“大巡游”:完美句号
2007年5月6日下午,香港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锣鼓喧天。56个民族的112名青少年与1.5万名香港青少年精神抖擞地从这里出发,一道参加了香港青少年庆祝回归十周年的压轴项目——“大巡游”活动。
长达1.3公里的巡游队伍穿越铜锣湾闹市,青少年表演了步操、器乐演奏、歌舞、舞龙、舞狮等精彩节目,引得沿途香港市民均驻足观看,他们或向巡游队伍亲切挥手致意,或拿出照相机、摄像机或手机“抓拍”精彩镜头。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各民族青少年代表,是巡游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吸引了市民好奇惊叹的目光,也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大巡游”的终点是香港大球场,这里要举行的是4万多名青少年参加的“和谐新时代·青年大汇演”。除庄严的仪式外,大汇演还安排了郎朗的钢琴演奏、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大使的表演等。
大汇演在青少年制服团队、银乐队、步操队及56个民族青少年千人大合奏中圆满结束,不但将“五四”青年庆回归活动推向高潮,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周”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2007年5月11日(《中国民族报》636期)
借“中华民族文化周”普及民族知识
在第一届“中华民族文化周”期间,3万册《中华民族大家庭》及500册《东方中华》向香港市民派发。
《中华民族大家庭》、《东方中华》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吴仕民专门为中华民族文化周撰写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4.7万字,是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读的民族知识普及读物。《东方中华》约9万字,图片150幅,其内容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民族理论和介绍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
2007年4月27日(《中国民族报》632期)
两地青年心系奥运
5月4日是青年节,约1万名来自内地及香港的青少年参与了当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界青少年迎奥运大巡游”及“心系奥运中华青年大联欢”活动,表达了他们体会奥运精神、全力支持奥运的心愿。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我很高兴看见香港各界青少年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热烈期待。今年的奥运会对我国意义重大,希望一系列活动能鼓励全港市民一同迎接奥运。此外,我们也相信,来自内地的56个民族的学生代表参与香港的迎奥运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
联欢中,著名歌唱家王宏伟、彝族奥运大使吉杰、蒙古族歌唱家齐峰、藏族歌手东安尼玛、青年小提琴家郭蓉及56个民族的学生和多彩中华展演团、北方民族大学艺术团、民族体育之花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与喝彩。
2008年5月6日 (《中国民族报》735期)
记者:王婧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