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艺术揽粹    
     
       
甜在嘴边记在心间的糖塑

追根溯源,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糖塑”是用于祭祀的供品。又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面临敌军的毒蜂阵扎粘满糖的稻草人,诱开毒蜂,从而获胜。糖人由此而产生。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经过民间艺人传承、发展,才使天门糖塑一枝独秀。

民间艺术既是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人民物质生活的具体体现。天门所处的地域是古时的云梦泽,多是湖泊。在旧社会的天门湖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每当洪水泛滥时,人们只得四处逃荒,做糖塑就成了谋生的手段;天门糖塑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天门糖塑艺人众多,他们曾建立过“糖人工会”,制定“行规”、“行法”,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见的。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天门糖塑成为整个区域的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

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

繁杂的技艺

糖塑是文雅一点的叫法,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则叫气憨子,以便于和水盘子(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艺人)相区别。

而区别就在这“气”上。糖塑艺人用一根小木棍挑出一点糖来,两手拉扯几下,放一点食用石膏粉,捏成一个小气袋,然后拉出一根气管,放在口中徐徐吹来。随着两手手指不停地拉、扯、揪、捏,只见那小气袋在艺人手中不断地旋转、变化,转眼间,一件活灵活现的或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就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不已。

天门糖塑与泥塑、面塑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天门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吹”与“塑”进行巧妙结合,在制作上高人一筹。天门糖塑在制作时人物肌理变化丰富,且因安有小弹簧等一些部件让作品鲜活起来,使其具有色、形、动于—体的特点。天门糖塑艺人能把飞禽走兽,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题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糖塑也因此赢得人们的喜爱,常见的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等。

说到天门糖塑,首先要介绍其原料。天门糖塑的原材料和其他地区的糖人的原材料一样,那就是“麦芽糖”,配上红、绿、黑食用色素,加上麦芽糖的本色,就可以调出不同的颜色来。麦芽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从古至今,麦芽糖本是劳动人民的家用食物,在我们天门地区,每到腊月,家家熬糖,炊烟袅袅,乡野弥漫着麦芽糖的芽香。因此,糖塑的原材料是丰富的,不会产生危机。至于糖塑的用糖,对“火候”的要求要比普通家用的糖高得多, 经过“选料”、“熬糖”、“生火”、“化糖”、“加色”等几道工序,才能用于糖塑制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