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文化人物    
     
       
贾樟柯:虚幻镜头捕捉现实生活

"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贾樟柯

他曾经被人称作“电影民工”,因为他的电影多以劳工阶层的生存状态为题材,而且与传统电影的创作方式、工作条件、生产工艺以及发行和放映模式都完全不同。但是现在,他已经成功跃居中国电影界内的新星,收获了一项又一项的国内外奖项。他就是贾樟柯――中国电影业内最活跃的新锐导演之一。这位中国第六代导演以他独特的电影视角,不断捕捉着历史灰烬中往日中国的珍贵时刻,并试图解读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处于变革时期的社会。透过他的影片,我们能真实感受到他独立的思想力、独立的判断力以及对社会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贾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在校期间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实践。1995年,他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获得香港映像节的大奖。1997年,《小武》在国际影坛中广受好评,连续获得8个国际大奖,贾樟柯也由此一举成名。当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这部以小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更是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贾樟柯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此片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至此,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近年来,他又推出了《无用》、《24城》、《河上的爱情》等引起影界关注的作品,并在观众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20101月,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颁发新世纪10年全球最佳导演奖,贾樟柯与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被并列评为10年最佳导演。透过他,中国符号从未如此正面与显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