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


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

名琴

在琴的漫长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精湛的造琴工艺和造琴名家。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及四川郭亮、江南张越为一代名家,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的制琴技术最高。宋琴传世精品更多些,但见于记载的造琴名家很少。元人朱致远、明人张敬修是当时的造琴名家,传世之作不少。明代藩王、潞王监造的琴200多张,但佳者极少。古人造琴的经验收录在一些琴书中,最早是北宋时期的造琴法。一种见于《太音大全集》(1413年以前刊),一种见于《琴苑要录》(宋人编,明代抄本)。明代《风宣玄品》(1539年刊)等都收有系统的造琴法。有的琴腔内或琴背上刻有制作者或监造者的姓名和年代,优良的琴经常有人写诗题词刻在琴背,并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作者的意愿命名。如:九霄环佩、海月清辉、太古遗音、雪夜冰、幽涧泉等。

古琴现状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以说,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

但是,古琴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懂古琴的人本来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致使大众对古琴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一个事实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现在已经没有专门从事古琴研究的人了。

中国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先生说,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古琴更多的是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雅好。吴钊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在整个民族乐器中,古琴是比较弱势的一种。" 古琴的式微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古琴界一直以来存在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赵家珍对记者说,古琴艺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固步自封了,古琴工作者应该对古琴的普及度不高的现实负责。赵家珍说:"古琴归根结底是一件乐器,而不是古董,今后如果仍然把古琴限制在以琴会友的范围内,古琴早晚会死掉的。"

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著名青年古琴演奏家李凤云也持同样的观点。她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把古琴看成比其他乐器高雅是不对的,古琴应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潮流,走上舞台,走向观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