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文   |   英文   |   文化网首页   |
 
 
肖复兴:“非遗”不是赚钱机器

我记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称,应该叫做“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全世界专门为此设立了奖项。之所以有这样清晰的记忆,是因为2001年5月,我国拥有700年悠久历史被称之为“百剧之祖”的昆曲,以全票通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了“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但是,这一消息,远未引起人们如现在一般的重视,更赶不上后来作家白先勇操练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那般让人们躁动兴奋。

才几年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然成了热门。自从我们尝到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被联合国批准下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后,我们找到了借水行船的一种发财思路——只要我们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批准下来,便像是可以立刻守候在吐钱的老虎机边,就等着大把大把地收钱了。于是,先申报项目把坑儿占上再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这样纷纷出笼,连平常只是作为民间祈祷祭祀用的花鼓灯和傩戏,都被搬上舞台频频亮相,当然更多的目的在于经济利益。

我们的思路和做法如此轻车熟路,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磨炼下,我们如同跳脱衣舞一样,脑海里最后只剩下了钱这一种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变成了一种切片,迫不及待地悬挂出去展览甚至招揽给外人看;或贴上醒目的商标变成新鲜的商品去卖个好价钱;有聪明的,再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大化搞成节日,便越发成为了带动本地区假日消费乃至GDP增长的一种方式——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在我们的手中完成了鸡变鸭的过程。这种思路,和潘家园旧货市场那些倒腾旧货的乡下小贩一样,没有多大差别。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财富,它们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尽快发家致富而倒腾家底儿去变卖用的。我一直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向我们传承着民族根性的延续和存活到今天的意义。这种民族的根性,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民族情感与性格的基因,是为了让我们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展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别仅仅为了物质的利益,迷失我们自己,丧失我们自己,而使得我们在今天能够看清通往祖先辉煌过去的通道,寻找得到回家的路。

因此,挖掘并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意义重大。据说,川剧“变脸”艺术已经被某些艺人廉价出卖到了海外;美国人则将我们的“花木兰”传说改编成了动画片,在全球狂卷了几亿美金,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我们民族的女英雄花木兰移花接木,改造成了美国人情感与理想价值系统的带有女性主义的美国女兵的形象,完全和我们的传统文化相悖。前者提醒我们,别让赚钱的思路把我们锈蚀成为了不懂得珍惜的败家子,将我们珍贵无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廉价化;后者,则提醒我们如何守卫我们民族的根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被同化和殖民化。

如同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只是我们赚钱的机器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是我们用来赚钱的宝贝,它们都需要我们保护,需要发现并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经济的价值。

可叹的是,这样看似简单的选择,对于今天来说,却已经有些乱花迷眼,在唯GDP是举的思路面前,我们往往容易弯腰捡起芝麻而丢了西瓜。

但愿,这只是我的杞人之忧。

  视听 更多

  观点 更多
地震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深度报道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