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文   |   英文   |   文化网首页   |
 
 
文化遗产日唤醒沉睡的民族记忆

随着6月13日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以“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也将从6月11日起陆续拉开帷幕。除“非遗”成果展览、技艺展示、大讲堂、专场演出等常规活动外,民间传说故事会、“民间文学”(口述文学)研讨会、满族特色体育运动会以及明清时期劳动生产工具展示等也将为今年的活动增添新的亮色。

自从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开始,文化遗产所代表的精神符号正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文化遗产就如同一张艺术名片,它既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肌理,也是民族传承的根基,然而要让这一观念深入公众心中,首先就需要意识的融入,让普通民众参与其中,共享文化遗产的成果。

西城: 京城首家“非遗”展示中心开门迎宾

北京鬃人、岔曲、京派内画鼻烟壶等22个非遗项目的展览,单弦、相声等传统曲艺节目表演,风筝、灯笼等民间工艺品展示,手工艺人现场演绎拿手绝活……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本市首家专门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展览的西城区“非遗”展示中心将于“文化遗产日”当天向公众开放。

据悉,西城区“非遗”展示中心由位于西四十字路口东侧的胜利电影院改造重装而成,建筑面积达2280多平方米。在保留原有电影放映业务的同时,新增“非遗”项目宣传、展览等功用,致力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中心内设西城区“非遗”项目展室、“菲怡阁”——民间文化艺术讲坛、“巧工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华宝斋”——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展览厅等部分。

据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中心二层的西城区“非遗”项目展室将囊括展出西城区非遗项目22个,将利用实物展览与互动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市民介绍“非遗”项目。其中既有代表宫廷文化的宫廷正骨、宫毯制作技艺、宫廷补绣等,也有反映市井民俗的北京鬃人、京派内画鼻烟壶、毛猴制作技艺等。与此同时,一层还设有“非遗”保护项目大展厅,区别于二层区级“非遗”项目的集体阅兵,大展厅里将用展板的形式推介18区县的共60多项国家级“非遗”成果。

另外,在“菲怡阁”与“巧工坊”内,将分别有单弦、相声等传统曲艺节目的现场表演以及民间手工艺者的非遗绝活展示。中心内除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室、电影放映作为长期活动相对固定外,其他项目均采取动态运行方式,定期更换有关内容。

通州:八省市联动电视直播运河两岸文化遗产

6月13日当天,通州区的部分“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将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届时,在文化部与中央电视台联手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等八省市文化厅局和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中国记忆——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节目中,通州区内与通州运河紧密相连的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会、《潞河督运图》、皇木厂、燃灯塔、石权等将带领观众一同领略古老而浓郁的运河文化。

据通州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展示通州区的文化遗产项目并配合京杭运河的“申遗”推广,通州区在“中国记忆——文化遗产日”直播节目中主要选取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部分文化遗产与观众见面。其中,有“十万八千嚎天鬼”之称的船工号子作为运河的文化符号之一将再现当年的磅礴气势。据悉,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特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通州的漕运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明清三代,漕运进入鼎盛时期,每年运粮漕船两万余艘,伴随浩浩荡荡的船队,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响连天,有如“十万八千嚎天鬼”。直到1943年运河因大旱断流,与漕运共兴衰的船工号子才从大运河上消失。

此外,最有运河特色的当属有300多年历史的漷县镇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演出一般每条龙由九名舞龙人和一名执珠人组成,外加九名乐队人员。较为罕见的是双龙为蓝色,象征大运河的生命之色。舞龙开始后,双龙先在庙前舞,而后进村,边舞边走,遇到茶桌就要停下来舞上一番,绕街一周后在村中关帝庙前舞毕收场。最精彩的当属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的表演。“龙灯会”经过百年以上的传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北运河地域特色,已成为一个珍贵的民舞品种,并成为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

另悉,详实描绘乾隆中晚期通州漕运盛况、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潞河督运图》;当年负责存放紫禁城建城木料的皇木厂;京杭大运河北端之胜景、通州古城之象征的燃灯塔;我国古代衡器之一、用以称重的石权也将在电视直播中一露峥嵘。

朝阳: 百人古琴演奏展“国色天香”

其中,朝阳区文化馆根据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策划的“国色天香”——朝阳区“文化遗产日”专题活动,将于6月13日—15日在朝阳区望京文化广场举行。届时,将举办“非遗”图片展、技艺展示、文艺演出以及多项百姓参与的互动活动。

据朝阳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开幕式上,观众将欣赏到多项有百人参与的大型舞台演出:其中既有百人京西太平鼓、百人古琴演奏、百人旗袍表演、百人兵马俑展示以及有100个鱼缸配合的《踏歌》舞蹈表演等。据悉,整个舞台设计将围绕“国色天香”的主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声、光、电、画等融为一体,着力体现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此外,活动的另一重要板块便是包括了温榆河图片展和东岳庙庙会图片展的“非遗”保护成果展,100幅图片详实记录了温榆河以及东岳庙庙会的历史和今昔。而在百姓参与程度最高的互动活动环节,将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和北京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杨福喜、李邦华等人,现场为观众讲解制作技艺,演示制作过程。

此外,最有运河特色的当属有300多年历史的漷县镇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演出一般每条龙由九名舞龙人和一名执珠人组成,外加九名乐队人员。较为罕见的是双龙为蓝色,象征大运河的生命之色。舞龙开始后,双龙先在庙前舞,而后进村,边舞边走,遇到茶桌就要停下来舞上一番,绕街一周后在村中关帝庙前舞毕收场。最精彩的当属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的表演。“龙灯会”经过百年以上的传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北运河地域特色,已成为一个珍贵的民舞品种,并成为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

另悉,详实描绘乾隆中晚期通州漕运盛况、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潞河督运图》;当年负责存放紫禁城建城木料的皇木厂;京杭大运河北端之胜景、通州古城之象征的燃灯塔;我国古代衡器之一、用以称重的石权也将在电视直播中一露峥嵘。(综合北京文网消息)

  视听 更多

  观点 更多
地震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深度报道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