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文   |   英文   |   文化网首页   |
 
 
非遗保护大事记

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重要工作;

1966年   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国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该《宣言》为在教科文组织框架范围内制定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础。

1970年   召开了关于文化政策的体制、行政及财政问题政府间会议(威尼斯,意大利),会上提出了“文化发展”和“发展的文化方面”两个概念。

1972年   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时,一些会员国对保护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性表示关注。

1973年   玻利维亚建议为《世界版权公约》增加一项关于保护民俗问题的《议定书》。

1982年   世界文化政策会议(墨西哥市)承认后来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越来越重要。此外,会议还重新界定了文化的概念,在其中加入了非物质因素。

1982年   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保护民俗问题专家委员会。

1989年   大会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民间创作指传统的民间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件,《议案》首次提出了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明确了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及艺术。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会议上,教科文组织建议各会员国在认识到民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的同时,应考虑到民间文化传统形式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口头文化的不稳定性和可能消失的危险,提出各国政府应在保护民间文化方面其作用。会议就保护民间创作的问题形成建议案,并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1994年   根据韩国的一项提案,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活财富”计划。

1996年   《关于我们创造性的多样性》报告指出,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无法适用于手工艺、舞蹈、口头传统等遗产。报告呼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正式承认这些遍布全球的非物质(即无形)遗产和财富。

1997年   6月,教科文组织与摩洛哥国家委员会在马拉喀什组织了一次关于保护民间文化空间的国际磋商。

1997/1998年   教科文组织开始“宣布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

1999年   教科文组织和美国Smithsonian 机构在华盛顿共同组织了题为“全面评估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地方授权和国际合作”的会议

2001年   首次宣布了19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一项行动计划。

2003年   10月份的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1月,又宣布了28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关于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文件表明:1972年版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尚没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约束性文件,因而有必要制定这样一份公约。

2004年   阿尔及利亚于3月15日交存了《批准书》,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一个缔约国。

2005年 - 第三次宣布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43个,至此,代表作总数达到了90个。

2006年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4月20日生效。迄今为止,共有47个会员国批准了该《公约》。

此外,教科文组织还积极支持各成员国开展赋有创造性的具体工作和活动。同时特别关注到日本、韩国启动字1993年创建的“人类活财富”体系,教科文组织执委会154次会议通过决议,建立了“人类活财富”工作指南,同时要求各会员国建立本国的“人类活财富”系统,进行抢救国宝及民间艺人的活动。并多次组织各成员国举办“人类活财富”培训班。还为开展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各项计划,如非物质遗产的动员行动、清查行动、抢救行动、宣传和维护行动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支持下,日本亚太文化中心开展了具体工作和活动。1998年在东京召开了亚太地区无形文化跋扈发展研讨会,对《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进行修改,由日本亚太文化中心提议,各参与国一致同意建立亚太地区无形文化遗产数据库1999年在泰国召开了亚太地区文化工作会议,讨论建立无形文化遗产数据库,推动亚太地区合作计划的实施。2000年在东京召开了亚太地区“为保护发展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建立网络”工作会议。2001年在东京召开“人类活财富”体系国际培训工作会议。2002年在东京召开亚太地区推动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文化工作者会议。2004年在日本大板召开推动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文化工作者会议。

  视听 更多

  观点 更多
地震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深度报道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