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打牛
自古以来,立春时皇朝与民间都有很多祭祀、庆贺活动,除大家熟知的吃春盘、春饼外,还有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盛行于各地,其仪式由各府县执行,在某县志上有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圣,鞭土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也。是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家夫不用力耕田。”
这说的是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立春日当天,官府要奉上供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及农民轮流鞭打,打春牛头象征吉祥,打春牛腰象征五谷丰登,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无论鞭打春牛的哪个位置,都象征着驱寒和春耕的开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随后人们要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象征兴旺。当天如天晴则预示着丰收,若遇雨则预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农村仍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小锣鼓,唱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红色春牛图,图上印有二十四节气和一个人手牵着牛在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为牛作寿的习俗
居住在贵州省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人民爱牛如宝物,敬牛象菩萨,从不打牛、骂牛、更来吃牛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还要过“牛王节”,为牛作寿。
“牛王节”这天,所有耕牛都要放一天假,不再做工。这天,仡佬人不但要给耕牛吃最的饲料,还要买肉杀鸡,做粑粑,备米酒,给牛作寿。他们为牛披红挂绿,并在牛角上挂上做好的粑粑,然后把牛牵到池塘或水田边,让牛从水中见到自己的倒影,边吃粑粑,边作自我欣赏。如附近没有池塘、水田,则用盛满清水的木盆代替。这就叫给牛作寿。给牛作完寿,全家人才围坐桌前,饮酒吃肉,以示庆贺。
仡佬人为什么如此敬重耕牛呢?相传很久以前,仡佬人在封津统治阶级的压榨下,生活十分贫困。有一天,山寨里的仡佬人扯起了造反的大旗,斗争十分激烈。残暴的统治者将山寨包围了七天七夜,眼看起义者就要被残酷镇压。正在这时,一条老牛冲了过来,衔住起义头领的衣服,把仡佬人引到通往山后的石洞,逃脱了统治者的围剿。
从此,仡佬人把牛看成是救命恩人,不吃牛肉的食俗一直延续至今。
苗族斗牛习俗
苗族素有斗牛的传统。平日,村民牧牛田野山坡,常常纵牛相 ;遇有节日,他们便相约串连,组织起村寨之间的斗牛活动。
与西班牙的人牛相斗不同,苗族斗牛是让大水牛牯相 。对这种中西斗牛方式的差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认为,西方斗牛是狩猎时代的产物,他们借助斗牛演习和表现早期人类对野兽 (牛)的征服力;而苗族斗牛则反映了农耕时期 (兼畜牧时期),人们对繁育耕牛的重视。